群聚效应:他物以类聚的力量在塑造社会中的作用。
在这个属性驱动的年代,每个人都是个体,个体的某些内容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「不具备」的。这样一个弱化了产品属性的社群,无法对自己的产品建立强大的吸引力,同时也不能形成竞争优势。
也就是说,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,他们之间,要建立强大的优势,都是基于产品属性的,这一点作为企业来说可谓是非常渴求的。
那么,在这个属性生势的年代,如何去利用社群营销,来给产品打上标签呢?
在我对社群营销的一些思考中,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:
社群的分类:我们大致可以把社群分为3种:
第一类是平台型社群:
比如微信、QQ、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等。在平台型社群里面,在对社群的运营中,我们需要把社群这个属性从企业去移除掉。
比如说微博、微信公众号,它不仅仅是对企业的一个自媒体,同时还是一个推广工具。
第二类是兴趣型社群:
比如说豆瓣、知乎、简书等等。在兴趣型社群里面,它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聚集起来的。
第三类是政府型社群:
比如说故宫淘宝、故宫淘宝等等。政府型社群里面,它是对某一个方面的权威和权威。
互联网思维是指企业内部对营销的创新思维。
如果我们把这些思维抽象到产品,会发现其实这只是一个「产品思维」,我们的企业营销和产品营销的本质是一样的,都是一样的。
因为,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的所有东西,都是基于产品的运营。
所以,今天我把互联网思维简单地分为5大类:
1、需求导向的产品思维
我们知道,很多企业想通过一个互联网产品来销售产品,并取得成效,然而很多企业在这个时候没有真正理解这个产品是什么,并且认为这是一个营销型的产品。
在产品上线之前,我们知道这个产品是什么,然后我们想做什么,也不知道它可以用来卖什么。
这样的产品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。
2、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到来
什么叫注意力经济时代,说的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。
人们如果从思想上进入互联网产品,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信息的制造者,他在互联网上发布自己的想法,产品,服务和活动,等等。